公告:

研究:海峡两岸数字出版业合作发展研究

  邓启明 常博琛 叶 晔  

  摘  要:数字出版是新兴数字技术与传统出版内容相融合的产物,也是新形势下提升一国(或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在简要分析、总结当前海峡两岸数字出版业初步交流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文章重点探讨了当前深化海峡两岸数字出版业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携手合作加快发展的配套对策建议,以期促进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抢占未来科技与经济竞争制高点。
  关键词:数字出版;合作;发展;策略;海峡两岸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字出版是对传统出版的继承与发展,它依托传统出版的内容资源,借助新兴的数字、网络技术,以数字出版物的形态呈现在消费者面前。[1]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和复合数字出版(MPR)技术、流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日趋成熟,海峡两岸数字出版业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也进行了初步交流与合作。  

  台湾地区数字出版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历经20几年的持续发展,2013年总产值达新台币7304亿元,成为"两兆双星产业计划"的明星产业;大陆地区自1995年第一份网络期刊《神州学人》问世以来,电子书、手机报、网络文学等形式的数字出版产品相继产生,2013年的营业收入也从2006年的213亿元增加到2540.4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40%,实现利润总额199.42亿、同比增长31.24%,远超新闻出版产业整体水平。与此同时,近年以"数字出版与两岸合作"为主题的"两岸出版高峰论坛"等,无疑掀起了数字出版业合作发展的浪潮。新形势下,海峡两岸应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实现高水平的产业分工和深度合作,努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相关产品市场竞争力,抢占未来科技竞争与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本文拟就海峡两岸数字出版业初步交流合作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与障碍等进行较全面分析、总结,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未来两岸数字出版业合作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与紧迫性,提出相应策略措施,共创华文数字出版的美好未来。  

  [1]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宁波大学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重点项目“宁波市重点战略新兴产业选择及其发展问题研究: 台湾经验与合作视角”(项目编号:QYJYNS1208)资助,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邓启明,男,博士、硕士生导师,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浙江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厦门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海峡两岸经贸合作、海洋资源合作开发与港城经济发展;常博琛,男,宁波大学商学院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叶晔,女,宁波大学商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  

  二、海峡两岸数字出版业合作发展现状与成效分析  

  海峡两岸间出版业交流合作已进行了20多年,取得了较丰硕成果。[2]近10年来,随着数字出版的异军突起,两岸业界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新兴业态,越来越重视该领域的交流合作,但这种零星、较低层次的互动显然不利于共同应对全球市场竞争与技术革新,亟待改进。  

  (一)合作领域与层次  

  近年来,传统出版企业纷纷向数字化转型,涌现出了一大批数字出版企业,成为两岸数字出版合作发展的主要力量。从合作领域来看,两岸企业在数字内容资源开发、数字出版技术研发与共享等领域有所互动[3],形成了较好合作态势;从合作层次来看,两岸交流合作还属于较低水平的产业分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1.合作领域  

  海峡两岸出版界在内容层面的合作由来已久,尤其是版权贸易比较密切,1998年以来台湾地区一直是大陆版权输出最多的地区之一。近年来,两岸业界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旨在服务两岸的数字版权交易平台和知识产权交流合作平台正在积极建设中,海峡两岸《电子书合作协议》、《开源合作协议》等一系列促进出版内容合作的协议,得到了签署和落实。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此间不断扩大和加深两岸内容资源整合,离不开企业之间的热络互动。如,2009年台湾出版巨头城邦集团就与方正阿帕奇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电子书领域进行合作;2011年台湾远流集团与大陆业界合作推出了"TAO台湾学术在线"数据库,成为台湾第一家进入大陆市场的电子书平台。2012年红袖添香与台湾联合线上共同推出了"读小说"网站,标志大陆网络文学正式进军台湾市场。  

  技术层面上,海峡两岸针对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加工、数字出版物的设计研发以及阅读终端产品的制造等开展了一定程度合作,取得诸多成果。2010年4月,台湾电子纸生产巨头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即与江苏凤凰传媒集团,就联手合作加速推动教科书、参考书数字化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凤凰集团丰富的教育出版内容资源和元太公司的技术优势相结合,共同打造从内容到移动终端,再到全方位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此间,元太科技又同方正集团合作,在江苏扬州投资建设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子纸生产基地;元太科技还将协助方正旗下的蕃薯网建设电子书平台,将蕃薯网的电子书建置在电子纸内,为数字阅读终端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2011年8月,以4D特效软硬件整合见长的台湾跃狮影像,同北京中视中科光电技术公司达成协议,合作开发巨幕特效影院系统。  

  2. 合作层次  

  目前,以出版集团、网络公司、阅读终端制造厂商为代表的两岸数字出版企业,开展了广泛交流与合作。美中不足的是,参与合作的企业在数量上还很有限,并且大多只涉及到产业链中较为低层次的链环,如数字版权贸易、数字内容加工转换等。虽然两岸也在诸如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软硬件整合等深层次领域开展合作,但主要表现为方正、凤凰、元太、远流这样的业界巨头之间零星的大型项目,尚不足以带动整条产业链实现加速运转。  

  事实上,随着两岸在数字出版业各链环上的合作成效逐步显现,相关主管部门、学界愈加重视不断提升合作层次,实现产业链深度对接。如何打造海峡两岸整体产业链的战略构想已成为当前相关研究与讨论的重点,2011年以"两岸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构建"为主题的两岸出版高峰论坛,受到了两岸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广泛关注,并就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达成广泛共识。可以预见,随着两岸数字出版产业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相关政策的不断放宽,势必会有更多的企业"跨岸"投资,通过输出资本、吸纳人才等方式深化合作层次,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2013年3月,由两岸出版集团共同投资成立的首家出版公司--海峡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告成立,标志着两岸数字出版向深层次领域的合作迈出了一大步。该平台在纸本内容编辑的基础上,发展移动阅读,开启以数字出版为主的全媒体经营模式,由两岸出版人合力经营,共同拓展全球市场。[4]  

  (二)合作形式与平台  

  除了数字出版企业间具体交流合作外,近年来由两岸官方、出版界、学界等牵头组织的各种交流活动层出不穷,多种多样的合作形式共同构成了两岸数字出版业深度对接的桥梁。  

  (1)搭建交流平台,增进长期互动。一般认为,1988年"上海书展"开启了两岸出版交流合作之先河,此后海峡两岸始终以品牌项目为依托,举办了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为两岸数字出版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数字出版大潮涌现与区域经济深度整合,近年来两岸业界交流互动日渐频繁。一年一度的"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与"海峡两岸数字内容产业大会"等平台,即为两岸企业、学界提供了常态化的交流与合作机会;各种形式的洽谈会、联谊会、研讨会等,陆续在两岸不同省市之间频繁举办,如"华文出版联谊会"、"两岸会展交流促谈会"等,也为推动两岸在数字出版领域的长期互动创造了广阔空间。  

  (2)制定共同标准,增强业内共识。当前两岸数字出版领域的技术标准仍存在较大差异,无疑为深化两岸交流合作造成一定困扰与阻碍。为此,2010年、2011年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联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两岸数位内容产业合作及交流会"即达成多项共识,双方同意就促进内容格式、阅览器规格、软硬件测试标准的一致性等进行充分沟通和讨论,对电子书标准进行整合;2011年,海峡两岸又在4D特效影院验证标准方面达成共识,推出了两岸共同标准。数字出版标准的逐步统一,不仅降低了两岸企业间的合作成本,也有助于打通和拓展两岸市场,让数字出版物更便捷地进入千家万户。  

  (3)签订相关协议,强化制度保障。尽管海峡两岸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已初见成效,但贸易与投资领域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与合作协议的保障,以版权为核心的数字出版业更是如此。除《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2010年签署的《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明确指出双方要在建立健全全方位知识产权保障机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专利、商标、著作权保护等方面交流合作;2013年《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无疑将为数字出版业合作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可惜至今无法实施。[5]  

  (4)设立合作区域,深化产业对接。2013年6月,备受瞩目的海峡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获批建立,成为第一家服务两岸的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也开启了两岸数字出版合作的新篇章。该基地以福州和厦门数字出版产业为中心,构筑包括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等地市在内的沿海数字出版产业带,并向平潭综合实验区延伸,对接台湾数字出版产业带。根据规划,"十二五"末期基地将发展成为集原创、研发、生产、孵化、培训、交易、运营为一体的具有闽台特色的综合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预计到2020年,海峡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将与台湾数字出版产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领域形成有效对接,打造出较为完整数字出版产业链,充分实现产业集聚效应,实现入驻数字出版相关企业500家、从业人员30000人、年产值接近340亿元人民币的国家级数字出版示范园区。[6]  

  (三)存在问题与障碍  

  上述分析表明,海峡两岸数字出版尽管发展迅速,优势互补,合作前景光明,但也存在诸多困难需要业界齐心协力共同克服。  

  (1)跨境合作门槛较高,中小企业有心无力。中小企业在数量上构成了两岸数字出版业的主体,近年来大量涌现的APP开发团队、自媒体平台、独立开发者等最具代表性。这些数字出版企业大多规模小,盈利模式单一,资金实力薄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因而开展跨区域合作的难度大。此外,两岸中小企业间缺少交流平台,信息不畅,导致企业间缺乏了解与信任,同样阻碍了跨境合作的开展。对台湾业者而言,大陆市场虽商机无限,但各地区市场情况复杂,小微型企业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更是难上加难。对大陆企业来讲,同为中华文化所滋养且具备国际化水准的台湾可谓"走出去"的理想选择,然而即便现阶段台湾当局对大陆投资的限制有所放宽,还是存在注册资金、投资领域、赴台人数等诸多方面的"高标准",过高的"门槛"难免令大陆企业望而生畏。如何跨过这些障碍,化解风险,考验着两岸出版人的智慧与勇气。  

  (2)业界合作经验缺乏,相关机制尚不健全。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海峡两岸数字出版业发展历程较短,双方合作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具体合作过程中,如数字阅读平台运营、数字版权交易、数字内容监控等,将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如行业标准、版权保护、利润分配等方面问题;与此同时,当前两岸主管部门尚未建立常态化的对话协商机制,当企业间的合作出现问题时,缺少专业机构进行有约束力的协调与仲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合作的意愿与稳定性。此外,海峡两岸法律体系也存在差异,合作企业在面临矛盾或纠纷需要走司法程序时,很可能出现司法上的分歧。如网龙网络公司曾于2008年同台湾企业合作,将旗下两款网络游戏《魔域》与《机战》交由对方代理运营,及至2011年却因台湾运营商不支持又缺少相关机构协调与仲裁,被迫终止合作。  

  (3)台湾"民粹"泛滥,部分协议未能落实。在民粹主义影响下,近年来台湾概念被台湾民间、政界少部分别有用心的团体与政客所扭曲,误导了不明真相的群众,于是"台湾中心主义"成为两岸交流合作中的主要思维方式,严重阻碍了两岸经贸合作。如《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两岸数字出版合作至关重要的保障性协议,一旦《协议》实施,必将为台湾数字出版企业及专业人才在大陆的投资、创业和就业等提供更多实惠和便利,也将鼓励大陆优秀的数字企业赴台湾投资,提振当地经济。然而,2014年3月爆发的"太阳花学运"使《协议》长期搁置,令人望而却步。  

  三、深化海峡两岸数字出版业合作的动因分析  

  (一)优势互补对两岸数字出版业合作的重大引力  

  海峡两岸数字出版业存在着诸多互补优势,可供彼此学习、相互支持。台湾地区拥有较先进的数字出版技术和坚实的产业基础,大陆地区则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丰富的内容资源,合作前景广阔。[7]  

  1. 台湾:技术水平先进,产业基础扎实  

  通过不断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自身积累,目前台湾地区掌握了较先进的数字出版技术。尤其是在硬件生产领域,台湾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数字阅读终端生产地,拥有国际上最先进的电子纸制造技术;尽管大陆也有众多厂商前仆后继进入这一领域,但始终无法突破技术瓶颈。在线上音乐、网络视频、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领域,台湾地区也积累了雄厚的加工制作能力,整体技术水平虽逊于欧美发达国家,但凭借较低的人力成本在国际市场中也占有一席之地。需要提醒和强调指出的是,当前海峡两岸数字出版企业普遍缺乏革命性的创新型技术,结构化版式技术、MPR(复合数字出版)技术、内容结构加工技术、云出版服务技术等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始终扮演追赶者和代工厂角色。若将台湾地区某些领域先进技术引进至大陆,不仅有利于大陆数字出版技术更新换代,也有利于赴大陆投资的台湾企业借助大陆的专业人才和基础研究实力进行技术创新。  

  事实上,在台湾数字出版最早是被作为新世纪新兴产业提出的,历经短短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当地的明星产业,拥有较坚实的产业根基。主要表现:(1)数字出版同实力雄厚的电子信息产业和文娱产业密切协作,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关联效应,前者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后者为其培育消费市场;(2)在职人才培训机构、行会组织等提供了大量优质服务,为中小企业成长提供了重要帮助;(3)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其保驾护航。这些方面的成功为台湾数字出版业的快速发展与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础。反观大陆地区,数字出版爆发式增长的背后存在着恶性竞争、盗版侵权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不仅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还导致市场环境恶化。加强两岸交流合作,借鉴和推广台湾地区成功经验,对规范大陆市场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而大陆地区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同样有利于台湾企业到大陆销售产品和投资创业,实现互利双赢。  

  2. 大陆:市场潜力较大,内容资源丰富  

  由于数字出版的消费群体具有年龄低、学历高等方面特点,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腾飞、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以及"数字一代"的成长,大陆地区渐渐培育出一个急剧增长、潜力无限的数字出版消费市场。据CNNIC发布的第33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12月,大陆互联网用户人数达到6.18亿人,10-40岁网民的占比高达79.4%。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大陆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0.1%,较2012年上升9.8个百分点。尽管台湾地区数字出版市场同样活跃,但受人口基数限制和经济发展滞缓的影响,市场前景远不及大陆。因此,台湾业界近年来愈加重视大陆市场开拓,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实现共赢。  

  传统出版业内容为王,数字出版业同样如此。祖国大陆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资源,能够为数字出版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内容。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今天这个个性化出版的新时代,大陆地区13亿民众既是数字出版潜在的消费者,也是潜在的创作主体。互联网的普及与网络原创的活跃让广大网民的创作灵感与出版热情竞相迸发,为近些年数字出版行业的高速成长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仅以发展十余年的网络文学为例,如今大陆网络原创文学一天的出版量就相当于一家中等出版社一年的出版量,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二)文化同源对两岸数字出版业合作的强大拉力  

  数字出版虽是一种凝聚知识、传承文化的新兴出版业态,其所汲取的文化营养、所依赖的文化根源并没有改变,博大精深、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始终是两岸数字出版的价值核心所在。尤其是海峡两岸自古就是一家,在文化信仰、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保持着高度一致性。特别是2008年以来,随着双边政治关系的缓和,两岸民间往来日益频繁,经贸交流和产业合作不断加深,中华文化的向心力与发展潜力更加得以彰显。同根同源的文化纽带,不仅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出版素材和内容资源,还构成了两岸交流合作的情感基础。海峡两岸如果携手开发大陆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能够从根本上解除台湾出版内容匮乏的困境,更有利于增进民族感情,增强中华文化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显然,作为传承民族精神文化的新型载体,新形势下数字出版物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对培育下一代的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两岸应紧密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  

  (三)政策红利对两岸数字出版业合作的巨大推力  

  当前,两岸出版业同处于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数字出版因其经济效益好、推动科技进步和绿色环保等诸多优点引起了业界和政府的广泛重视,两岸主管部门均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予以大力支持,前景看好。  

  2010年1月和8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支持电子纸、阅读器等新闻出版新载体的技术开发、应用和产业化,提高数字阅读设备的质量、方便性以及版权保护水平",强调要"以数字化带动新闻出版业现代化",形成一批数字出版龙头企业,把数字出版产业打造成新闻出版的支柱产业。2013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互动新媒体、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促进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网络艺术品等数字文化内容的消费"。除了提供资金支持,不少省市还推出某些专项政策(表5)。  

  表5 大陆部分省市发展数字出版政策措施比较
  地区 政策措施
  上海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与技术的企业在参加政府采购活动时享有优先权。
  北京 率先建设形成"数字文化社区";建立专业化的人才服务体系。
  天津 组建了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小额贷款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为入驻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企业打造了金融服务平台。
  湖北 设立专项课题研究本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规划。
  重庆 将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纳入"一把手"工程。
  广东 设立专项课题研究本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规划。
  资料来源:根据各省市新闻出版局网站资料整理得出  

  台湾当局同样重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早在2002年就将其列入"新世纪两兆双星产业发展计划",定位为"追随知识经济潮流、发展创意经济的核心产业",还提出了将台湾构建为"亚太地区数位内容设计开发制作中枢"的目标定位。除了制定宏观产业发展战略,当局还成立了"数位内容产业推动办公室",辅助数字出版企业在内的相关机构在融资、获取人才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主动和优惠。2008年,台湾当局进一步提出"数位台湾(E-Taiwan)计划",投资360亿新台币用于宽带网络建设、增强地方文艺特色以及普及数字娱乐应用。[8]  

  为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数字出版产业的共同发展,2011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表示,"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合作,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联手开发国际市场,共同发展具有传统中华文化特色的数字出版产业"。2013年4月,第一家旨在服务两岸的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海峡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福建正式挂牌成立,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数字出版业发展及两岸合作的高度重视,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两岸数字出版合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国际竞争对两岸数字出版业合作的超大压力  

  近年来数字出版业高速成长的背后是巨额的国际贸易逆差。国家新闻出版总局的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大陆数字出版物出口额仅89.71万美元(约合0.55亿元人民币),进口额却高达19806.29万美元(约合12.13亿元人民币)。巨额逆差不仅反映出当前国内对数字出版物急剧增长的消费需求,更说明了我国数字出版企业同国际数字巨头实力悬殊。再加上国际数字出版格局风云突变,国外大型IT公司,如谷歌、微软、雅虎、脸谱等,相继进入该领域;既有的数字出版企业,如苹果、亚马逊等,开始向产业链上下游大肆扩张;培生、企鹅等跨国出版集团,数字化转型成效斐然。[9]这些行业巨头不仅牢牢把控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核心环节,其品牌影响力更是令国内企业望尘莫及。高度依赖海外市场的台湾地区,虽较早同国际接轨,但在国际产业链中主要从事代工生产,利润微薄;其本土市场同样面临着国际巨头的激烈竞争,处境艰难。  

  国际数字巨头的"大举进攻"给两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不小挑战,但这种压力客观上却迫使两岸企业认清现实:海峡两岸只有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才能抵御"外敌"的汹汹来势。这既为华文出版带来挑战,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面对世界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海峡两岸出版界在推进华文出版的数字化方面肩负着共同的使命,承担着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  

  四、促进海峡两岸数字出版业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发达国家数字出版巨头不断攻城拔寨,纷纷抢占世界市场。但海峡两岸间合作发展的步伐略显缓慢,合作水平与层次有待提升,不利于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市场挑战。深入分析和整合区域数字内容资源,进一步完善整体产业链,需要两岸主管部门、企业界和学界着眼未来,创新思路,加快推进相关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和规模,提升合作层次与水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一)适时签署实施专门协议,加大数字版权保护力度  

  海峡两岸应携手开展数字版权保护工作,尤其是要在建立数字版权交易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商讨、签订《海峡两岸数字版权保护合作协议》、《两岸数字出版标准合作协议》等具体文件,为数字版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此外,两岸司法、执法部门还应依据WTO的TRIPS(《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紧密配合,共同打击盗版侵权行为,切实保障对方企业的合法权益。  

  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以来大陆地区对数字版权缺乏监管与保护,盗版猖獗。尤其是监管体制不到位,不仅造成数字出版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还会增加开展区域合作、跨境投资的风险,使不少有意拓展大陆市场的台湾企业踌躇不前。有关部门应适时调整、更新数字版权的相关法律法规,保持同国际接轨,以适应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和市场情况的变化。同时,进一步健全数字版权的网络监管机制,通过升级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完善举报奖励制度等方式,加大对盗版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二)建立数字出版策略联盟,优化企业投资融资环境  

  产业联盟是在确保合作各方市场优势的基础上,为应对共同的竞争者或将业务推向新领域,由多家企业结成的互相协作和资源整合的一种合作模式。市场门槛始终是中小数字出版企业发展壮大所必需跨越的障碍,当前国际数字出版巨头的全球扩张严重压缩了两岸企业的生存空间。两岸应适时建立数字出版策略联盟,推动两岸企业在技术研发、信息共享、市场开拓、产品采购等环节开展合作,从而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合力。两岸之间构建产业联盟,一方面有助于消除市场的不确定性,降低中小企业单独行动的风险和成本,更好地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另一方面,产业联盟的形成将大大推动台湾高水平的应用性研究同大陆较强的基础性研究相结合,有利于实现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提升两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相关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可以考虑在特定地区放宽限制,引导、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小额贷款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等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为两岸数字出版企业打通融资、投资的通道。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出版策略联盟可成立评级机构充当"中间人"的角色,根据"加盟企业"的运营状况、信用记录等进行资信评估,从而帮助跨区域合作的中小企业更加快捷便利的获得贷款和投资,在不断优化的投融资环境中实现成长壮大。  

  (三)增设两岸合作示范园区,逐步完善扶持引导政策  

  根据当前大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战略措施,结合中央对台工作"两岸一家亲"及"三中一青(中小企业、中下阶层、中南部民众和青年)"等方面政策方针,地方政府(特别是对台经贸合作密切省市)应出台更加优惠政策,鼓励台湾中小企业赴大陆投资,鼓励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对此,笔者将另文发表)。由于数字出版是当前两岸共同的经济热点,相关部门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特定地区打造为台湾中小企业投资的黄金区域,吸引更多台湾中小企业到大陆设立办事机构、子公司或成立新公司,在此基础上不断探寻两岸合作新领域、新思路、新模式。  

  具体而言,针对现阶段一些省市相继建立的数字出版基地和产业园区,相关主管部门可考虑在基地或园区的特定区域设立两岸合作示范区,出台针对台湾企业的优惠措施,如简化投资审批程序、降低土地租金、对技术研发予以奖励和补贴等,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台湾企业进驻,同本地企业协作互动,形成集群效应。每个示范区可以设立指导小组,针对两岸交流合作制定规划,如定期举办两岸企业交流会、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等,帮助企业寻找合作伙伴、了解当地市场需求。此外,示范区内还可以针对两岸合资或对方独资的小微型规模企业设置孵化园区,由主管部门予以财政支持与技术帮助,并适当延长"培育时间"。鉴于福建、浙江与广东等省份毗邻台湾海峡,具有对接台湾数字出版产业带的独特优势,且均成立了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可考虑在这三个省份内设置数字出版合作示范区,促进两岸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  

  (四)减少专业人才流动限制,建立健全联合培养机制  

  发展数字出版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既精通数字技术又通晓对方业务的出版人才对于深化两岸合作至关重要,目前这类人才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大陆都属凤毛麟角。两岸培育数字出版人才的模式各有优劣,大陆拥有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在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方面亮点频频,但缺乏国际交流,对人才培养未能很好同国际接轨。在职培训模式的成功为台湾数字出版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也为台湾企业积累了重要的国际化经验;然而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相对滞后,造成台湾迟迟难以突破数字出版的核心技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两岸教育界应鼓励高校之间加强编辑出版、信息传播、计算机技术等专业的交流,鼓励两岸师生往来,提供更多交换生的名额,进一步健全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当前两岸人员流动限制虽有所放宽,但签证手续繁杂、期限较短、费用高昂等诸多苛刻条件仍阻碍着双方人员的自由往来,不利于两岸企业合作的进一步开展。两岸出入境管理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减少人员流动的限制,鼓励两岸企业以项目合作、考察交流等方式更加自由地引进、派遣、互换工作人员,促进两岸人才在数字出版技术、企业运营经验等方面的交流,使合作企业成为培养数字出版人才的新型课堂。  

  五、结语  

  已有研究和初步实践表明,数字出版凭借其独特优势和显著特征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提升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和突破口,尤其是新兴数字技术的引入,在提升传统出版业的经济附加值的同时,对整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发挥着重大作用;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是两岸出版界的共同使命,政府、企业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应顺应数字出版的时代潮流,积极推进区域资源的深度整合,实现整体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将两岸数字出版产业打造成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尽管海峡两岸数字出版业近十年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深化两岸合作也突出面临着"优势互补的重大引力、文化同源的强大拉力、政策红利的巨大推力、国际竞争的超大压力"等方面有利条件与迫切要求,但也应清醒认识到两岸数字出版合作不会始终一帆风顺,政治、经济、外部环境等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围绕始终;而且随着合作进程的逐步深入,难免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障碍。海峡两岸间应创新思维,加强沟通,增进互信,为渐入佳境的两岸数字出版业合作发展打开一片更广阔的天空,助力华文出版和中化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注释:  

  [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http://www.gapp.gov.cn/news/798/76914.shtml,2010年8月16日。
  [2]周根红:《交流·融合·繁荣--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出版交流的发展历程》,《中国出版》2008年第10期,第39页。
  [3]张雪峰:《海峡两岸数字出版合作探论》,《编辑之友》2014第7期,第22页。
  [4]缪立平:《海峡书局:两岸合作的重要平台》,《出版参考》2013年第30期,第10页。
  [5]安玉荣:《解读签署"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的意义》,《两岸关系》2010年第7期,第19页。
  [6]郑凌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政策工具选择研究--以海峡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为例》,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7月。
  [7]陈玲:《两岸数字出版合作机制与前景分析》,《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7页。
  [8] 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2013台湾数位内容产业年鉴》, http://www.dcipo.org.tw/upload/publish/2013/2013Industry.pdf,2014年8月3日。
  [9]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产业生存环境依然严峻》, http://www.gapp.gov.cn/contents/1656/93455.html,2012年7月20日。 

   本文作者:邓启明 常博琛 叶 晔  来源:海峡之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