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研究:融合发展之年的中国数字出版

2014—2015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摘要)

2015年08月26日 16:07:00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  

  在经历了多年的迅猛发展之后,随着产业环境渐趋成熟,2014年全球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势头趋于平稳,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显示出一些新的发展特征:国外,电子书增速放缓,出版集团的发展路径更加明晰,主线更加突出;国内,数字出版产值再创新高,突破3300亿元。在政府和企业合力推动下,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进展迅速。

  一、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分析

  2014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年收入规模达3387.7亿元。其中,互联网广告、移动出版与网络游戏依然占据收入榜前三位。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一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增长幅度均超过17%。互联网期刊收入达14.3亿元,电子书(含网络原创出版物)达45亿元,数字报纸(不含手机报)达10.5亿元,博客达33.2亿元,在线音乐达52.4亿元,网络动漫达38亿元,移动出版(手机彩铃、铃音、移动游戏等)达784.9亿元,网络游戏达869.4亿元,互联网广告达1540亿元。收入比例情况见图1。

  2014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69.8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13.04%,在数字出版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为2.06%,相较于2013年的2.43%占比来说是下降的。这说明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仍需继续深化,积极探索发展的路径,加强对存量资源的盘活及应用,并积极拓展增量资源的应用渠道,同时要加深对“互联网+”的理解,寻求与互联网能够产生深度融合的契合点,使内容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企业或产品的品牌效应得到强化、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移动出版和网络游戏的收入分别为784.9亿元和869.4亿元,在数字出版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3.17%和25.66%,两者合计占比48.83%,接近全年总收入规模的一半。这说明移动出版和网络游戏依然是拉动数字出版产业收入的主力军、地位比较稳固,也意味着休闲、娱乐类产品在数字出版产业中占据了相当比重。

  二、数字出版产业态势分析

  (一)政府大力推进产业全面融合发展

  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是近年来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也是推进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2014年,政府管理部门持续深入推进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工作,助推新闻出版业向融合发展的现代出版格局迈进。

  2014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面向全行业提出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将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作为重大项目纳入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范围,表明政府部门对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都在进一步加大。2015年4月,两部委又联合出台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已经从统一思想认识步入实质性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

  2014年,总局还先后推出了《关于加强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行业政策文件,并通过示范带动、项目引领、资金扶持等一系列举措,加强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引导与管理,收效显著。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态势已经形成。

  (二)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

  2014年以来,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前几年相比步伐更快更大更稳。继2013年推出首批70家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示范单位之后,2014年总局又下发了《关于开展2014年传统出版单位转型示范工作的通知》,要求继续深化转型示范工作,并开展由省级行业主管部门主导的转型示范工作,有利于全国传统新闻出版单位在新的起点上,更加灵活自主地实现转型升级。

  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2014—2015年全国各地的新闻出版单位都积极开展了设公司、打基础、建平台、抓项目、招人才等方式的改革行动。同时,互联网企业也通过并购收购等方式积极向出版内容靠拢。BAT打通了从出版的上游内容提供方到下游影视改编、游戏创作、动漫创作等多种传播渠道的文化传播产业链,力求开拓多元的融合发展路径。

  (三)技术应用加速产业创新

  随着融合发展的进程不断深入,我国新闻出版业的技术应用水平日益提升。出版单位加大了对行业前沿、关键、核心技术的关注、研发与应用力度。数字出版共性技术在出版流程中得以广泛应用,数字出版的内容加工、产品管理和市场服务水平得以显著提升;另一方面,企业开始根据自身所需,有针对性地选择数字技术的应用,实现科技与内容、产品的良好融合。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先进技术在助推产业升级、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加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对数字出版产业的技术应用水平也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2014年,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已成为主流技术,语义技术、人工智能等智能化信息服务技术也在数字出版领域逐渐兴起。随着融合发展的逐步深入,新闻出版业已逐步实现了从多用技术到用好技术的转变,如何运用技术提升自身产品品牌,构建竞争优势的思路更加清晰。

  (四)产业协作机制日趋健全

  一年以来,数字出版企业心态更加开放,更加接受协作共赢的理念,同时相关联盟、协会的成立,也进一步完善健全了产业协作机制。

  传统出版单位联合发展的路径日趋清晰。2014年12月数字出版联盟成立,旨在通过实现成员单位之间的资源、技术、人才、营销、产品等要素的一体化,加快推进传统出版社转型升级的模式创新和思路革新,更好地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促进数字出版业良性健康发展。

  2014年12月,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新设立的9个工作委员会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同意成立的批复。9个工委基本涵盖了数字出版领域所涉及的主要范畴。这些委员会将推动数字出版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沟通合作,在资源、技术、渠道等方面互通有无,共同增强数字出版实力。

  (五)跨界合作延伸产业边界

  随着数字出版市场参与主体的日益多元化,新闻出版业已步入跨界合作时代,出版产业以多元开拓融入经济大循环,产业边界不断延伸。新闻出版业与金融、文化、教育等领域的融合日益加深,产业链更加多元、开放。跨界合作已成为创新商业模式和产品形态,提升新闻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生命力和竞争力,实现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当前,新闻出版业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开阔视野,放眼出版以外的服务市场,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开展跨界融合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与多方开展战略合作,二是开展跨领域并购重组。可以看到,当前的新闻出版产业在其他领域的业务开拓,已不仅仅是两个相关行业简单的合作,而是产业链的相互渗透、深度融合。

  (六)保障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2014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保障体系在诸多方面得以完善与丰富,尤其是在标准建设和版权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成为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有力支撑。

  全国出版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2014年完成了由行业标委会升格为国家级标委会的工作;《新闻出版内容资源加工规范》等15项行业标准正式发布,将有利于数字资源的共享、存储、自由交换与数字音像和数据库等出版物的质量提升。《数字出版版权信息检测方法》等4项标准被首次引入“双打”专项行动;行业标准符合性测试工作开始启动。我国制定国际标准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我国首次主持制定的《国际标准关联标识符》(ISLI)正式发布;ISLI国际注册中心的承办权被授予总部位于中国香港的国际信息内容产业协会(ICIA),标志着我国将拥有首个国际标准注册中心。

  数字版权保护标准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标准研发包的25项标准已经完成了审查、报批工作,并根据要求组织了标准培训。

  数字版权立法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2014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结束,送审稿对著作权保护的权利客体、权利内容、权利归属和权利保护期等方面进行了修改。2014年9月开始实施的《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提高了原创作品的基本稿酬,并将使用文字作品付酬标准的适用范围从出版领域扩大到数字网络等领域,对于数字版权案件的司法审判确定赔偿标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2014年10月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针对网络侵权诉讼难等问题作出了新的规定,明确了利用自媒体等转载网络信息行为的过错及程度认定问题。

  司法与行政保护力度加强,成效显著。在2014年开展的“剑网”专项行动中,共查处案件440起,移送司法机关刑事处理66起,关闭违法网站750家。同年底,由多部委联合发布的《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要求加强对视听节目、文学、游戏网站和网络交易平台的版权监管,规范网络作品使用,严厉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优化网络监管技术手段。

  社会保护获得新进展。2014年1月,首都版权产业联盟针对网络侵权行为实施“清源行动”,呼吁国内互联网广告联盟断开对盗版网站的广告支持;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的视频音频网络版权监测及调查取证服务平台,自建立至2014年底,已通过发函通知的方式删除了83万余条侵权链接。

  三、数字出版产业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2014年,尽管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依然保持上升态势,产值再创新高,融合发展态势基本形成。然而,我国数字出版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数字出版内容整体质量水平有待提升;其次,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健全;再次,融合发展的思路有待进一步拓展创新。同时,在中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对我国数字出版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也将面临一些新的挑战。要求数字出版从业者,传统出版单位和新兴出版企业,都必须认清形势,统一思想,积极探索,共同推进新闻出版业的融合发展。

  (一)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可持续发展

  总局将在全面总结“十二五”时期数字出版发展、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启动新闻出版业“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在新闻出版业“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中,要把数字出版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数字出版“十三五”的专项规划要更加精准、到位,持续优化数字出版的政策体系,以更具明确性、实践性、前瞻性的顶层设计规划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融合的均衡化发展,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内在动力。

  顶层设计落到企业,就是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以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在国家新闻出版业和数字出版“十三五”规划指引下,结合自身定位和市场需求,制定企业的数字出版“十三五”规划。把融合发展作为企业战略规划和业务布局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明确在融合发展的态势下的自我定位和发展方向。明确企业短期乃至未来5~10年的中长期发展路径,制定科学的、清晰的、具有较强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战略部署。掌握好融合发展的步伐节奏,统筹规划,有计划分步实施推进融合发展。

  (二)开拓融合发展思路,加快实现转型升级

  近年来,政府管理部门积极通过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引导和带动出版业技术与内容的创新,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未来管理部门仍需切实引导产业在新常态下实现新突破,积极推进实施“三个重大”,即组织一批对新闻出版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推出一批对推进新闻出版事业和产业发展效果显著的重大项目,出台一批对促进产业更快更好发展的重大政策,实现数字出版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

  企业要不断提升对融合发展的认识,开拓融合发展的思路。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创新传统渠道、模式,巩固原有特色优势;另一方面充分借助新技术、新媒介、构建新型内容传播体系,拓展新兴传播渠道,扩大内容传播覆盖面,提升产品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努力实现“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一次销售多条渠道、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的新闻出版业融合发展“七个一”目标。

  (三)提升内容质量,实施精品化发展策略

  当前数字出版产业存在有效供给不足,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开展数字出版要坚持始终把内容质量放在首位,不断提升数字产品内容质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才能延续数字出版产业的持续生命力。

  传统出版单位要坚持正确出版导向,不放松对内容质量高标准和严要求,持续保持内容的权威性、专业性,进一步巩固内容优势。新兴出版企业要提升对数字内容的把关能力,肩负起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推进文明发展,满足人们高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责任与使命,向传统出版借鉴在内容编辑、质量保障方面的经验,生产文化底蕴丰厚的数字出版精品佳作。在提升内容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产品服务,优化用户体验,为用户提供内容服务和高层次的知识服务。

  (四)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开掘产品技术应用深度

  企业要不断利用技术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加强对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关注与应用,做到研究技术、利用技术、善用技术。利用先进技术充分整合资源,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产品开发,丰富产品形态,提升产品质量,完善用户体验。掌握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语义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和完善用户需求、生产需求、技术需求有机衔接的生产技术体系。科学统筹内容与技术的关系,加强技术与内容的适配度。

  企业不仅要加强对先进技术的关注度和把控能力,同时也要强化借力发展意识,通过多种方式借助成熟的技术、平台与渠道,应积极建立起基于信息网络技术支撑的开放体系。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改进业务流程、提高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运用能力。加强出版大数据分析、结构化加工制作、资源知识化管理、数字版权保护、数字印刷、发布服务以及产品优化工具、跨终端呈现工具等关键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践,着力解决出版融合发展面临的技术短板,有效利用实时化信息服务、数据链服务、智能化服务,推动产业变革和改造。

  (五)推动产业链延伸,拓展内容服务范围

  互联网让新闻出版的产业边界得到极大的延伸,产业环境更加开放,闭环式产业格局已被逐渐打破,逐步向大出版、大文化方向迈进,产业之间的融通更加便利,由此为数字出版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跨界合作与发展已成为企业增加收益增长点、谋求长远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推进新闻出版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推动数字出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方面,加强在文化领域范畴内,基于内容生产的延伸开发,推进优质内容在出版、动漫、游戏、影视等领域的多重开发使用;另一方面,开拓多维视角,把视野放诸出版业乃至文化产业之外,以信息服务的职能定位,从自身主营特色优势出发拓展业务布局,实现数字出版的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通过企业自身业务布局上的扩展与聚合,实现从规模经济向影响力经济的转变,树立品牌传播优势,借助多渠道、多手段,积极发展跨地域、跨媒介、跨行业的业务延伸,实现品牌化运作、多元化经营。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产业人才结构

  统筹抓好数字出版领导人才、经营人才、内容生产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高端复合型人才与行业紧缺和急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核心人才、重点领域专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推广数字出版专家名家工程、领军人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数字出版骨干力量;加强人才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利用科学手段,创新人才建设模式,提升人才管理水平。建立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知识库,创造数字出版人才成长的支撑环境,建立数字出版人才发展数据库和人才管理平台,应用大数据技术,管理部门实时掌握人才发展动向,推进相应人才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各类数字出版人才的成长环境。一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考评和选拔机制。二是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支持相关技术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开展数字出版业务人才的培养。三是建立人才流动机制。

  四、数字出版产业趋势分析

  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是新闻出版业的总体趋势,也是在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的大形势下的必然选择。数字出版的未来发展,同样是以融合发展为立足点和着眼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发展与普及,不断扩宽数字出版市场空间;日益旺盛和多样的用户需求,为产品创新提供了持续动力;参与主体日趋多元,重塑产业竞争格局,不断消解新闻出版产业边界。具体到未来一年,我们有望看到数字出版产业如下发展重点。

  (一)产业融合发展更加深入

  当前,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已基本形成,融合发展条件已基本成熟。未来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国家战略部署的有力推动下,我国新闻出版业融合发展进程将不断加快加深,数字出版在融合发展的产业整体形势下,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管理部门层面,出台的政策举措将更加细致、精准、到位,切合产业发展实际。从2014年以来总局出台的《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行业政策指导文件可以看出,面对产业结构的多元化、文化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政策制定也将更具针对性,针对具体领域、具体项目制定相关政策,出台相应举措,导向规制措施将更加有力,依法管理的思路手段更加明确。

  企业层面,传统出版单位开展数字出版业务的思路将更加清晰,路径将更加明确,将涌现出更多新产品、新形态、新模式,逐步向智慧出版迈进。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新兴出版企业对于数字内容产业的布局更加深入,其内容生产泛娱乐化、浅层次化的特点将向更加注重信息内容的深度挖掘转变。

  随着产业环境更加开放,泛媒体化趋势日趋明显,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与碰撞日益加深,合作模式将更加灵活多样。同时,跨领域、跨行业合作将日益频繁与深入,新闻出版业与教育、科技、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加强,将进一步拓宽数字出版产业的服务范畴,带动数字出版的产品创新、形态创新、模式创新,拓展新闻出版业的内涵与外延,推进融合发展将向更深更广的层次迈进。

  (二)现代出版产业格局渐趋形成

  近年来,无论是传统出版集团还是大型的新兴出版企业,都在不断加强业务布局以巩固市场地位,数字出版产业新生态圈正在逐步形成。

  近年来,出版传媒集团纷纷以并购重组作为实施发展战略部署、拓展业务布局、调整企业结构、改革运营机制、力图做大做强的一项重要举措。未来,出版传媒集团将进一步加大战略并购、资产重组的力度,上市或准备上市的出版企业,将不断扩大规模,积极拓展市场,加强产业布局,提高经营实力,成为数字出版的领头羊,在它们的积极带动下,数字出版产业将形成做大做强的浪潮。同时,BAT三大互联网巨头在数字内容产业的战略布局将在未来得以显现。它们通过网络文学等数字内容作为入口,逐步在数字阅读、动漫、游戏、网络影视等领域进行对接互补,构建数字文化消费商业生态系统。

  同时,数字出版的行业竞争将日益加剧,数字出版寡头领先的格局将逐渐形成。出版传媒集团转型升级的成效优劣、程度深浅将逐步显现,未来将出现10家左右的大型传媒集团并立的局面,同时超大型的出版传媒集团将涌现,在产业中树立话语权和引导力。新兴出版企业方面,BAT三大互联网巨头鼎立的格局仍将持续。大型出版集团与大型互联网企业分庭抗礼的数字出版产业格局渐趋形成。

  (三)需求多元将促进市场不断细分

  近年来,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与用户规模逐步扩大,数字内容产品已成为国民普遍的文化消费方式。消费层次与消费需求的日趋多样,将极大地激发数字出版产业的创新活力。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必须由不同多元化的文化产品来满足。需求的日益复杂多元细化,将带动数字出版产业市场进一步细分。

  探索细分市场,注重细分市场的培育,不断创新产品概念和形态,将成为数字出版企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开拓细分市场有助于调整企业的业务布局和发展思路,树立自身品牌,丰富产业的产品形态和模式,扩大产品规模,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产品格局,形成产业错位竞争环境。同时,细分市场的逐步挖掘也将进一步激发更加多元的市场需求,有助于良性产业创新机制的形成。

  (四)移动阅读将成为数字阅读的主要方向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技术进步,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助推器。截至2015年1月,我国TD-LTE 4G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亿。2月27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FDD经营许可证,中国4G用户规模有望实现飞跃式突破,全面进入4G时代。5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对于移动阅读市场的发展极为利好,为移动阅读产业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进一步加快推动数字阅读向移动端发展。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移动阅读应用和内容日益丰富,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正在加速向移动端迁徙。在新兴媒介中,手机阅读时长增长显著,而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是推动了移动端阅读呈跳跃式、几何级数式的增长。

  深度碎片化阅读将成为移动阅读的发展方向。千字左右的精细化数字阅读内容将成为未来数字内容形式的潮流之一,移动阅读的深度碎片化阅读时期即将到来。

  (五)新兴媒介定制化、生态化趋势明显

  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加注重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定制化的内容和产品将会更加受到用户的青睐。大数据运用将成为企业内容与产品创新的重要支撑力与竞争力。同时,人们对数字产品体验的需求日益旺盛且多元,将推进产业不断创新,为适应数字出版形态演变,将涌现更多的商业模式。

  产品的社区化趋势日益明显,将着力构造“信息+服务+社区”产品生态链,打造以内容为入口,通过社群聚拢用户,通过服务实现产品价值的商业模式。O2O将成为常态的数字产品运营模式,打造完整的产品服务生态圈,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传播渠道将得到进一步拓展,现在已有针对可穿戴设备而开发的客户端产品,如2014年百度上线了首个智能手表客户端。未来数字出版产品将实现多终端、多屏幕体验上的无缝连接。

  (六)国际影响力日趋增强

  近年来,我国出版业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走出去”的步伐日益稳健,成果日渐丰硕。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而数字出版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断增强。数字出版逐渐成为“走出去”一大热点,出现了一批通过数字版权海外输出的大部头、专业性强的出版物。

  国际书展成为中国出版业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平台。仅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国内出版单位参加了30多个国际书展。随着互联网对出版业带来的变革日趋加剧,数字出版在国际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将日益凸显,比例将不断提升,借助国际书展向世界展示中国出版业转型成果,促进数字出版版权贸易与国际交流,以助力数字出版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

  重大工程成为推进内容“走出去”的重要抓手。数字出版“走出去”将在我国新闻出版业重大工程中予以重点扶持。如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重点新闻出版企业海外发展扶持计划、国家数字出版传播工程、丝路书香工程等重点工程均为数字出版“走出去”创造了良好条件。

  (课题组组长:张立;副组长:王飚;课题组成员:李熙、毛文思、杨涛、孟晓明、李广宇、刘玉柱、郝园园、徐瑶、宋迪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网